ENGLISH|回到首页

科学研究
驻院专家王光东作“汉语新文学史写作的‘地方性’问题”学术讲座
时间:2023年12月12日 14:53 浏览量:

12月10日,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光东应邀作“汉语新文学史写作的‘地方性’问题”学术讲座。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所所长丛新强教授主持讲座。

王光东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都比较重视汉语新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相对忽视了文学史中的“地方性”问题。而文学史写作的“地方性”因素对理解汉语新文学的本土化发展过程尤为重要。从“地方性”的研究视阈进入文学,并非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而是分析文学本身所内涵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因素。王光东回溯了在世界性的文学学术谱系下,讨论“地方性”问题的学术脉络,并通过列举大量原始材料,进一步探讨了“民间性”在20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史中的呈现形态。一是“五四”知识分子在为民间启蒙的同时,充分重视和吸收了民间资源。以刘半农、沈尹默为代表的新文化先贤,不仅搜集、整理民间歌谣,还利用民歌形式进行新诗创作,开拓了新诗的写作空间。二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民间资源持二元态度,既以启蒙的立场对民间进行批判,又充分吸取民间的积极经验。三是从建设新文学的角度,充分肯定民间形式的审美价值,赋予其现代精神和意义。这三种民间观互相交织,此消彼长,构成复杂多元的文学史面貌。基于此,王光东通过分析文本,认为“地方性”的重要表现特征,在于“民间性”已经成为贯通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审美特质。

与谈环节,王光东和与会师生就文学史写作的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汉语新文学史写作“地方性”问题的提出,为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文学史写作理应在综合考虑“世界性”、“地方性”以及“文学性”的维度上,揭示文学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进程。此次学术讲座,不仅提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文学史问题,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史信息和研究空间,给研究生的学术命题带来了宝贵的启发。

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毛金灿/文  程雅南/



【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何鲁燕 】

上一条:宫立教授做客第十九期“横渠”学术论坛

下一条: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所举办“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