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回到首页

新闻中心
“传统的现代诠释”主题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0年10月20日 09:59 浏览量:

  10月17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主办、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承办的“传统的现代诠释”主题学术沙龙在线上成功举办。此次学术沙龙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琳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的多名学者围绕“传统与现代”展开热烈讨论,吸引了校内外师生120余人参加。

  沙龙气氛热烈,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举行。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主任刘杰在主题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参与沙龙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

  上午场的分享由来自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张辉教授开启。张辉教授以“市民时代,悲剧何为”为主题,关注莱辛与基督教传统、现代性本身、古典精神三者的关系,提出莱辛在“如何面对宗教解体、如何建立民族国家、如何拥有民族文化”三重处境下,以《诗学》为准绳,集中思考悲剧在市民时代的重要意义。张辉教授认为,莱辛着眼于塑造“有人气的英雄”,正是由于我们的“恐惧是对我们自己的怜悯”,现代人才能得到净化,才能依托悲剧重新获得敬畏。张辉教授的分享按照“对悲剧本身的讨论、古典中如何解释悲剧、现代如何解释古典”三个维度层层展开,发人深思。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以新柏拉图主义者与基督教的理论对峙为例,进行“希腊传统守护者对现代阐释的拒斥”主题分享。梁教授力图回到问题出发点,关注罗马帝国时期,在政治、文化整合下多元思想的冲突,为当今逆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人文学科所面对的共同命运寻求思想给养,引发大家思考“人类是不是能够就此摆脱‘一’与‘多’的争执”这一重要问题。

  来自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的董修元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莱布尼茨《迷途指津》札记中的凯拉姆原子论”,通过介绍凯拉姆原子论特点及其对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意义,力图呈现“一种古典原子论观念如何经过中世纪的阐发,进入现代获得新形态”这一思想演化轨迹。此外,董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原子的可感性质、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等认识论的延伸思考,促进师生共同交流。


  下午场由2点开始。第一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源的“柏拉图戏剧对话中的帝国兴亡”主题分享。张教授认为,当今西方古典学成为显学,既是学术史内在要求下“学术的回家历程”,也是后现代下人们漂泊无根状态寻求对治的反映,“在走回古典的路上,回望自身,我们才能获得更整全的视域”。张教授以详实文本为基础,向大家讲述“何为整全性地解读柏拉图”,并分享自己与学生共同绘制的“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生活地图”,内容丰富,引起热烈讨论。

  陈琳着重向大家阐述“鲍姆嘉通Aesthetica概念辨析”。她以Metaphysica、Ethica philosophia、Aesthetica三本书的出版、流通与翻译为基础介绍,对比美学在不同书中的六种定义,结合自己对于“低级思想与高级思想关系”的手绘图表,回答了鲍姆嘉通如何使感性与逻辑学并列并启迪了之后包括康德在内思想家的研究体系,展现出鲍姆嘉通如何突破理性主义,实现与近现代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的渊源互通。


  沙龙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田洁教授的“虔敬与至善——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对比考察”主题分享作为结束。田教授着重对比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于至高善概念的不同阐释,表达自身对于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交互性的反思,引发大家思考二者是否能从彼此传统中找寻思想的补给与疑问的解答。在之后的评议讨论环节,田教授也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对于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理解与思考。


  沙龙气氛热烈,诸多学者的主题分享内容详实,令人收获颇丰;穿插其间的精彩评议与热烈讨论更引与会师生不断探索新问题、获得新启迪。通过交流与分享,参与沙龙的师生对“传统与现代”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思考。此次学术沙龙在陈琳老师的总结中圆满闭幕。







【 作者:陈琳  来源:   责任编辑:李凤轩 】

上一条: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五届青年齐鲁论坛分论坛

下一条: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贯彻落实学校春季学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新学期工作